鉴 | 现代城市发展中吊诡之火

陈剑青 定海桥 2017-11-28


编者按

近日读到互助社的朋友冯婧所写的《同样一场大火,带来的是“居者有其屋”》一文,对香港的公屋制度历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将公屋的出现看做是1953年石硖尾“一场大火的意外收获”。我将该文推荐给香港朋友(活化厅)李俊峰;他阅读后,回复补充了如下观点,并推荐了香港学者陈剑青的一篇旧文,给大陆读者参考。(陈韵)


“其实战后大量难民涌港的1950年代,港英已开始有兴建公共房屋的计划,火,可说是导火线,也是政策推力之一。今天官方说法仍多以火灾背景去谈公共房屋发展,效果像说政策多配合民心,而忽略了一直以来民间组织的居民运动所给予的压力。另一方面,火灾后的居民运动通常累积到社福系的民间组织,而且他们往往具一定自主性,到90年代仍为挺具影响力的压力组织。但90年代后,社福体系开始受到钳控,社区组织力量也给建制渗透,依靠地区力量动员的方式开始减弱,到2000年,政府把公屋下的资产包装上市,生了怪兽领汇,民间能动员的阻力已不比从前,甚至连民主派也认为,政府卖资产是的。今天很多人悔不当初,政客,包括梁振英也出来说要回购领汇,实为时已晚。而领汇近年再组装,转攻大陆房地产,升级成跨地略夺型怪兽,都与这脉络相关。这都是教训。”

(李俊峰,2017年11月26日)


现代城市发展中吊诡之火

陈剑青

本文原载2011年12月4日香港《明报》

每当一场火出现,不只训练香港人辨认抽水政客的智力考验,也让我们深思与面对现代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契机(或者危机)。如果根据殖民时代遗留至今的城市发展观说起,战后香港有关家的观念并非沿自中国农村在屋簷下饲养猪豕化成字后所组成的「家」,而是被诠释为自一九五三年石硖尾大火与现代化公屋规划两字所合成的「灾」。

明显地我们的现代城市发展轨迹与火灾、消防及对火的意识互为影响是事实,甚至敏感得叫人惧怕;事实上,我们对城市发展、自然及政府管治之间互相关系的贫乏认知也相当明显,这导致我们未能看出火灾如何构成我们的城市环境管治及公共政策论述,往往只留下一股等待被牵动的恐惧。

城市地理学者哈维说,「纽约城内根本没有什麽是不自然的」,指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同时是一种自然演化的过程,我们不应再容许将自然之物排拒于城市以外的理解。而最大的问题是,不全面认识火,我们将会远远落后政府即将在花园街灾后急速冒起新城市环境管制的政策,我们将手足无措,监察不知从何说起。

(编注:2011年花园街排档大火指在2011年11月30日凌晨于香港九龙旺角花园街188至198号之小贩排档所发生之四级大火,大火波及2座唐楼,事件造成9死34伤,其中5人危殆,是香港回归以来最多人死亡的火灾。)

从原居民的一场虚火说起

当然,要求惯于无火煮食的香港人在花园街火灾事件之时,关心追究纵火者及「易燃」排档的整治以外那火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未免有点强人所难,或许近日乡议局「火烧林郑」抗议政府规管僭建一事会较易理解。

(编注:所谓“火烧林郑”是指时任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提出可能取消丁权政策,新界乡士势力于是烧纸人泄愤,她当时亦强硬推行青菜新界丁屋的僭建。丁屋,是香港新界原居民中的男性后人获准兴建的房屋。)

需要注明,廿一世纪的原居民再不是「原住民」,他们与赛德克‧巴莱无关。自一九七○年代殖民政府透过丁屋政策在他们的宗族与乡情之间衍生出地产利益,这场原居民「现代化」的计划,成功令整体原居民社会对自然环境与土地出现异化,达到当时殖民政府分化原居民的效果。自此,议事厅上不再说什么乡情风土,三五成群全都是有关开发与利益的私语,今天的「僭建风波」基本上也是他们追求利益极大化之下的延续。充满着理性经济人(economic man)的影子,他们哪方面代表了传统?

因此,镜头前看到他们用铁罐内的火,烧毁疑似发展局长的纸扎公仔,就是他们一种借传统与自然之力象徵自己逝去身分的惯用伎俩。他们需要火,以火象徵他们物理上的潜在自然力量(physiciality)。火成为了抗议者的仅馀外衣,象徵着传统的、与城市相异的自然逻辑,看似相当野蛮,其实是失却传统价值下的一种理性策略。他们清楚知道,没有了传统,原居民的身分再「无地自容」。

事件有趣的地方,就是这种「玩火」的伎俩一早被政府看穿。现在的原居民,哪会像他们刀耕火作的祖先懂得用真火?翌日,林郑在电台节目中讥笑此火只是「影像暴力」,揭破了原居民传统只是符号操作的底牌。

为何这样容易被识穿?只因大家都是玩家。玩的意思,在于如何运用任何意义上的火,如何游刃于自然与政治之间。保安局长李少光表示尊重市民表达不满的权利,只是「如果你放火烧东西,这事情我们是不鼓励的」,他继续借着原居民对火的暴力建构,火这个虚构的自然符号一再被挪用。当然,以火作行动的规范也是不公允的,当年陶君行烧车胎及前日一男子在集会中烧了一张纸,便立即被捕,就可见政府看得出什麽是有基础的实火,什麽是符号性的虚火。

吊诡的石硖尾大火


石硖尾大火前后,图片来自香港特区政府土地注册处官网

的确,政府处理火的经验多过原居民食米,根本无惧怕的条件。现代城市管治中,疾病、洪水与火灾等是现代城市的大敌,现代城市那条理、理性、可预计及固定的特质与火那种难以掌握、飘动不定、易变、动态互相衝突,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主要对象。但往往乏人问津的另一边,则是火如何成为了伴随着本土城市发展的共生体,即火的修辞、自然性质及社会使用如何融入在本土城市政策及走入日常生活当中。要掌握花园街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必须明白现代城市发展与自然既排斥又互相依赖的吊诡性。

香港历史上最吊诡的一次大火发生在一九五三年的石硖尾木屋区,就算年头那场南生围大火与年底这场花园街火灾也无可比拟。城市人类学者Alan Smart名为《石硖尾之神话》的著作里,揭示了这场火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吊诡性。书中他的提问是,为何一场石硖尾大火,会这么自然地导致一次牵涉如此庞大规模的政府公屋政策?他翻查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六○年之间所有有关火与木屋的官方文件,发现许多殖民地政府在未发生石硖尾大火之前一些对于火与木屋的讨论。其中一份当时属「高度机密」的文件(名为Fire Service-squatter area-Correspondence re: fire precautions to be adopted in),官员在回覆中想像了一场九龙城大火﹕「…此等木屋完全是违法建筑而且不受政府的法规保护。如果它们大规模被火烧,我们应该为受影响者提供支援安置,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这火将会引发政治问题。」数个月后,九龙城真的发生了一场大火。

直到一九五二年的东头村大火直到一九五三石硖尾大火,Alan Smart揭示出一种殖民地政府的政治经济学,已经在大火前盘算战后要拓展九龙边界的过程处理已经佔满大部分官地的木屋区,以腾空有官地供应给发展及出售。火不仅被理解为是最有效、快速、低成本的「自然方法」处理满天星斗的木屋建筑,且是最有效及最技术的理由处理拆卸重置的问题。因此,石硖尾大火不是公屋安置政策自然而然的源头(origins),而是殖民地已在等待机会推动公屋政策的催化剂(catalysis)。自此,香港城市发展的神话就建构在一场「自然不过」的自然灾害上,有关火的使用、挪用却在公共讨论中埋葬。于是,所谓城市发展不是物理上扩充的过程,而是政治现象的自然化及自然现象政治化的相互演进的过程。

地产发展与火相处之道

回溯殖民地的城市发展史,是否觉得与现时的情况有点类似?现时地产势力管治的香港,与当时殖民政府觅地发展是否令人有一脉相承之感?

地产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发展行业,亦分享着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性,他既需要征服、驯化自然的空间成为能够助其图利的形式,如整治自然河道成为景致而又不会犯滥的环境;另一方面又需要借自然之力处理一些难以移动的人、物与记忆,而最快捷的方法,又是火。因此,纵火仍然是现代城市发展挥之不去的梦魇,因为它正是发展过程的必须。还记得年初将大半南生围湿地烧光的纵火事件吗?当中我听过熟悉收地的新界乡民说过如何纵火烧树而不失其自然而然之传闻——找猫或狗的尸体存放过半年,摆在要火烧的地方抛一根烟蒂就不用火水地燃烧,火警就会变得「没有可疑」。

于地产发展来说,排档固然是需要整治的都市环境,构成了景观阻碍的空间形式。现时,还有这些排档的地方,如广东道、花园街等,唐楼群仍是较大群的保存下来,可见排档环境是保护着唐楼免于被急速重建的一扇屏风。就像六十年前石硖尾大火解决了九龙土地开发的问题,这次花园街事件赋予了自然不过的理由,「易燃」的自然特质盖过了排档所有社区及生存价值,成为私人重建强拍的契机。其实纵不纵火的事实已经再不重要,反正火本身的民粹力量已经被挪用在整治这些地产发展的「阻碍」。但现时的状况尤其糟糕,因地产逻辑根本不会理会安置的问题,而殖民政府则当本地人口是政治问题需要安置。我们就可以理解虽然板房及排档都是易燃之物,曾荫权会立刻将问题归咎于已经想取缔以久的排档,而迴避了意味着大规模公屋重置的板房问题。

Alan Smart书末也发现,石硖尾大火根本没有木屋区火灾的问题,只是处理了其土地供应的开发需要,因其终极关怀,毕竟不是人的生活如果火的理解长期被政治力量自然化,如生态政治学者所云,将自然现象的重新政治化(re-politicizing the nature)会否是我们了解每场大火的基础?


相关阅读:鉴 | 重访香港市区重建问题与论述

相关书籍:《石硤尾症候群: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与公共住宅》

Shek Kip Mei Syndrom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blic Housing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Manuel Castells

Pion Ltd (July 1, 1991)

ISBN: 0850861357



相关书籍:《石硤尾迷思: 香港的寮屋、火灾与殖民地管治,1950-1963》





The Shek Kip Mei Myth

Squatters, Fires, and Colonial Rule in Hong Kong, 1950-1963

Alan Smart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July 11, 2006

ISBN: 9622097936